•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区乡村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冉会平,刘睿,闵婕
    2024, 41(5):74-86. DOI: 10.11721/cqnuj20240510
    [摘要](95) [HTML](0) [PDF 5.05 M](258)
    摘要:
    为考察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区典型县域乡村路网建设状况,以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区,运用GIS中的网络分析、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法、空间自相关检验等方法,分别计算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果,考察乡村路网通达性,并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秀山县路网通达性水平呈“中间高、边缘低”“东南高、西南低”且由秀山县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高通达性区是秀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为202.01 km2,有关行政村个数占比为17.91%,区域内地势平缓、内外交通便利并能够辐射带动外围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低通达性区位于西南部,总面积达259.58 km2,有关行政村个数占比为8.21%,区域内地形复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路网通达性水平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性,热、冷点区分别有5、2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偏远山区路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路网建设水平的提升将有效推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
    2  城口县降雨径流空间模拟研究
    涂荣誉,林孝松,李宏伟,张吉祥,谢向东,程宏莉
    2024, 41(5):63-73. DOI: 10.11721/cqnuj20240512
    [摘要](65) [HTML](0) [PDF 6.26 M](246)
    摘要:
    探究重庆市城口县强降雨情景下径流空间分布,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参考;通过改进的SCS模型,耦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数据,模拟计算24 h降雨量(P24 h)为50、75、100、150、200和250 mm共6种降雨情景下的径流量,对比分析2010、2020年城口县土地利用变化下各乡(镇、街道)径流量分布,选取4场次代表性强降雨进行径流量空间模拟。结果显示:城口县降雨径流增加倍数(以P24 h=50 mm为基准)与对应的降雨量呈正比;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呈非线性阶梯增加,径流曲线数值较大区域,径流量增加较快,洪涝灾害风险增加;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径流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口县西南部乡镇;降雨径流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径流曲线数值大小影响降雨径流量;4场次实际降雨模拟结果表明城口县双河、周溪、明通、葛城、修齐、河鱼、东安等乡(镇、街道)是暴雨洪灾重点防范区。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城口县暴雨洪水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3  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影响因子探测
    丁晨浩,高鑫,侯鑫
    2024, 41(5):50-62. DOI: 10.11721/cqnuj20240505
    [摘要](139) [HTML](0) [PDF 1.59 M](342)
    摘要:
    为探究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探测有关影响因子,以该城市群内的重庆市及四川省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9年有关数据,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和障碍度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在时序演化维度上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韧性水平处于长期波动状态,“双核心”城市韧性变化具有同步性,次级城市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上升状态;2) 在空间演化维度上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较弱空间关联性,“双核心”突出、中部与西南部地区凹陷,城市韧性演化类型以上升型和稳定型为主;3) 经济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因子、生态与资源因子和人口发展因子为影响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的主要因子,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水平、劳动力条件、社会治理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为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为成渝城市群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武陵山区乡村路网通达性研究 ──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冉会平 刘睿
    2024, 41(5).
    [摘要](7) [HTML](0) [PDF 21.49 M](45)
    摘要:
    【目的】路网是支柱乡村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根基,而通达性是表明乡村路网建设状况的有效评价指标。【方法】以武陵山区秀山县为例,运用GIS中的网络分析、CRITIC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别计算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果,着手研究乡村路网通达性,并进行空间近邻效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秀山县路网通达性呈现中间高边缘低、东南高西南低、由秀山县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2)高通达性区是秀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面积为202.01 km2,其行政村占比达17.91%,地势平缓,内外交通便利,能够辐射带动外围的村镇的经济发展;(3)低通达性区位于西南部,总面积达259.58 km2,比高通达性区多1/5,地势复杂,经济发展落后,亟需重点关注;(4)路网通达性水平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有5个、冷点区有2个。在维持路网通达性水平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应强化冷点区路网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论】秀山县乡村路网发展不均衡,城中心的路网通达性水平偏高,总占比为45.15%,边缘地区特别是西南区域的路网通达性水极低,占比达7.84%。基于此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建议,均衡化秀山县乡村路网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5  城口县降雨径流空间模拟研究
    涂荣誉 林孝松 李宏伟 张吉祥 谢向东 程宏莉
    2024, 41(5).
    [摘要](17) [HTML](0) [PDF 63.50 M](39)
    摘要:
    【目的】探究重庆市城口县强降雨情景下径流空间分布,为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改进SCS模型,耦合土壤和土地利用数据,模拟计算24小时降雨量50~250mm6种情景下的径流量,分析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各乡镇径流分布,选取4场代表性强降雨进行径流量空间模拟。【结果】城口县径流总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越大时,随径流曲线数增加,径流量增加越快,洪涝灾害风险增大明显;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径流总量高等级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乡镇;草地增加使模拟径流量等级下降,未利用地增加对径流等级影响不显著,降雨径流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4场次实际降雨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双河、周溪、明通、葛城、修齐、河鱼和东安等乡镇是暴雨洪灾重点防范区。【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城口县暴雨洪水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6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水域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沈彦君,张玉凤,王梦,李英文
    2024, 41(4):94-109. DOI: 10.11721/cqnuj20240409
    [摘要](181) [HTML](0) [PDF 1.69 M](380)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群落特征,于2021年3月在该江段设置6个采样断面进行样品采集,结合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后简称eDNA技术)和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后简称传统方法)对该江段的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 在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真核浮游生物116属,其中真核浮游植物7门56属,以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浮游动物4类60属,以原生动物门(Protozoa)为主。2) 真核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794 2万个·L-1,平均生物量为0.114 98 mg·L-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0.014 33万个·L-1,平均生物量为0.896 43 mg·L-1。3) 基于传统方法计数结果计算得到各采样断面真核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869 0和0.876 2,浮游动物的这2个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30 8和0.926 0;基于eDNA技术测序所得序列数计算得到各采样断面真核浮游植物的上述2个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229 7和0.552 7,浮游动物的上述2个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280 5和0.704 1;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初步揭示出该江段水质污染类型当前处于β中污染至轻污或无污染状态。研究结果提示在现阶段的淡水浮游生物资源监测和评价中,可尝试将eDNA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来探讨浮游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
    7  基于子图选择的土种识别——以重庆市璧山区紫色土为例
    陈怡达,曾绍华,吴雪,王帅,刘国一,周鹏
    2024, 41(3):59-72. DOI: 10.11721/cqnuj20240304
    [摘要](89) [HTML](0) [PDF 4.19 M](287)
    摘要:
    针对机器视觉野外自然条件下采集土壤图像包含阴影、空洞、缝隙等可能对土种识别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土壤图像采集、标记成本高,样本量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土壤子图选择的土种识别方法。该方法以局部阴影最小化及空间距离最大化为准则,构造最优化模型;并基于最大最小距离算法思想,迭代更新距离矩阵求解优化模型,获得选择子图中心点,构建土壤子图数据集。实验结果显示:土壤子图选择算法构建的数据集在3个不同深度ResNet模型下训练、识别测试,均有较好的训练、识别精度;在土壤子图选择〖WTBX〗α〖WTBZ〗参数为1、子图尺寸为224时,在浅层网络ResNet-18下能达到最佳测试结果,训练的网络模型在验证集识别准确率为9248%,测试集识别准确率为9295%,相较于土壤原图数据集的最佳土种识别结果提升4665%;利用最小外接矩阵能加速相较于不使用加速,子图选择算法提升运算速度3888%。基于子图选择的土种识别大幅度提升了土种识别准确率,证明算法是有效的。
    8  涪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邓小菲,杜华明,王雪梅,陈浩
    2024, 41(3):47-58. DOI: 10.11721/cqnuj20240309
    [摘要](104) [HTML](0) [PDF 4.97 M](342)
    摘要:
    为涪江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以及相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累计日照时数数据,采用重心法和相关分析研究了2000—2020年涪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涪江流域植被NPP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多年平均NPP值以植被的碳质量计为56822 g·m-2·a-1,以年均825 g·m-2(R2=0802 3)速率呈波浪式递增趋势,流域植被NPP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演进。涪江流域内面积占比为6496%的区域植被NPP变化受气候的影响,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宏观上都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并存的空间格局,气候因子对流域植被NPP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最大的为降水,然后依次是气温和日照。由上述结果可知,2000—2020年涪江流域植被NPP的时序变化存在波动性、空间分布及变化存在不均衡性;降水是影响流域内植被NPP时空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建议在该流域上游地区侧重进行植被恢复、生态保护和预防灾害工作而在中、下游地区注重气象的定点预测与预报工作。
    9  基于灰水足迹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额度量化及应用
    吴蕾,官冬杰,姜亚楠,苏湘媛
    2024, 41(1):51-64. DOI: 10.11721/cqnuj20240110
    [摘要](215) [HTML](0) [PDF 2.46 M](722)
    摘要:
    基于灰水足迹对2009—2020年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额度进行量化,为完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保护机制提供支持。从农业、工业、生活等3方面计算了2009—2020年长江流域15个省、2个直辖市和2个自治区的灰水足迹及它的载荷系数,利用零和模型和生态补偿标准修正指数计算了流域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显示:1) 2009—2020年长江流域灰水足迹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9 131.44亿m3,中下游地区灰水足迹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趋势更明显;流域内灰水足迹载荷系数较大且水资源分布较少区域中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在2019—2020年灰水足迹载荷系数呈下降趋势,淡水资源压力减弱;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绝对值总量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呈波动趋势,最低值在2011年为570.92亿元,最高值在2019年为1 090.45亿元。2) 长江流域内上游地区农业年平均灰水足迹最大,然后依次是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工业和生活年平均灰水足迹最大,然后依次是下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在区域灰水足迹中农业灰水足迹的占比最大,然后依次是生活和工业灰水足迹的占比。长江流域内平均生态补偿阈值范围最大的是中游地区,然后依次是下游地区和上游地区;累计赤字生态补偿标准最大的是下游地区,然后依次为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累计盈余生态补偿标准最大的是中游地区,然后依次是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总体上表现为累计赤字大于累计盈余。3)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总值与环境保护投资实际总值绝对误差为1.86亿元,相对误差仅为0.22%。研究结果反映了长江流域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数量关系并说明了研究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
    10  山地城市粮食安全对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的响应研究——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
    韦亚,张虹,张欣
    2024, 41(1):37-50. DOI: 10.11721/cqnuj20240114
    [摘要](152) [HTML](0) [PDF 8.43 M](765)
    摘要:
    为促进山地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主城都市区为研究区,解析区域粮食安全对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的响应关系。研究借助GAZE、InVEST、GIS等模型,测算了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的生产、生态、景观游憩和社会保障功能值,并利用热点分析法(Getis-Ord Gi*)分析了耕地各项功能在时空上的演变特征,然后利用Pearson秩次相关系数检验粮食安全对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减少了5 677.76 km2,年均减少283.9 km2,从耕地各功能空间分布看,各功能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2) 从耕地各功能热点区变化看,耕地生产、生态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降幅较大总体在14%~22%,2010—2020年降幅减小总体在10%;社会保障功能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景观游憩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升幅约为10%;3) 2000—2020年研究区粮食安全与耕地生产、生态以及社会保障功能协同发展,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无序拓展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上述结果提示:为保障研究区粮食安全,需严守“耕地红线”,防止耕地过度转化;同时也需适当控制耕地景观游憩等“非农化”“非粮化”功能;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提高山地城市的耕地利用率、提升耕地效益。
    11  重庆市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分析
    赵梦璇,张军以
    2024, 41(1):26-36. DOI: 10.11721/cqnuj20240109
    [摘要](213) [HTML](0) [PDF 1.37 M](728)
    摘要:
    为推进重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外的29个区县作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等4个维度构建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TOPSIS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 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各区县农业转型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0.260 6增长至2020年的0.432 2,且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发展、平缓发展、快速发展等3个阶段。2) 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为渝西片区,其次是渝东片区,再次是渝东南片区,最低的是渝东北片区;高水平农业转型发展的区县数量占比由10.3%增至24.1%。3) 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全局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渝西片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渝东北片区。4) 从大的维度上看,渝西和渝东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投入,而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均为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主体;从具体评价指标上看,农村人均用电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是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3个主要障碍因素。上述结果提示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和农业转型发展障碍因素的区域差异均较为明显
    12  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及碳储量估算
    万其林,邵景安
    2023, 40(6):52-64. DOI: 10.11721/cqnuj20230605
    [摘要](397) [HTML](0) [PDF 11.98 M](531)
    摘要: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变化,为该区域生态屏障保护与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基于GlobeLand30的2000、2010与2020年共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arkov与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并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后简称地类)碳密度数据库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结果显示:1)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森林为主,两者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以上。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森林、草地、人造地表、水体与耕地之间。森林、水体与人造地表面积呈净增加态势,其中人造地表转移动态度最高,达17.33%;其余地类面积呈净减少趋势,耕地与草地面积有明显的减少。2) 研究区总碳储量在2000—2020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态势,耕地向水体、人造地表转移是总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耕地、草地向森林转移是总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 研究区碳储量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库首高于库尾”且由库首向库尾渐进式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碳源区聚集分布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与区县城镇周边与长江沿岸;碳汇区“大聚集、小分散”地分布于库首秦巴山区、巫山山脉以及库中七曜山、方斗山等区域。研究结果提示: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与人工造林等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高、低碳密度地类之间的转移是研究区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造地表侵占城镇周边耕地与森林的速度加快是2000—2020年研究区总碳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13  基于贡献率和熵值法耦合的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地区为例
    唐红梅,苗梦琦,周福川
    2023, 40(6):38-51. DOI: 10.11721/cqnuj20230606
    [摘要](209) [HTML](0) [PDF 6.55 M](621)
    摘要:
    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出露广布、崩塌灾害多发,对该区域进行崩塌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十分必要。基于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地区内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选取一处地跨重庆市武隆区、南川区和綦江区且以中山山地为主的灰岩地区为研究区,遴选出地层岩性、陡崖相对高差、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距水系距离、距断裂构造距离、距道路距离等9个危险性评价指标;基于大量已发崩塌灾害并利用贡献率法定量计算单因子的贡献率,建立危险性评价指标分级赋值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构建了贡献率法与熵值法耦合的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基于ArcGIS系统利用等面积法实现多因子空间叠加的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1%、30%、33.3%和25.7%。研究区内位于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的乡镇分别有12、6、2和2个。研究结果为川东南盆周山地崩塌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4  巴渝新居集体搬迁户的生计恢复力差异与建设路径
    冉娜,张仕超,欧云梅,薛秀峰
    2023, 40(5):84-95. DOI: 10.11721/cqnuj20230502
    [摘要](175) [HTML](0) [PDF 1.80 M](1032)
    摘要:
    巴渝新居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户最需要、最长远的生计问题。比较集体搬迁户生计恢复力的前后变化和主体差异,有助于识别农户生计恢复力的障碍因子,对于保障农户长远生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燕坝村为样区,基于燕坝场、白龙场、彭家山等3个巴渝新居点集体搬迁农户的调研数据,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构建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按种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将农户划分为种植型农户、养殖型农户、种养型农户和非农型农户,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恢复力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识别影响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探索农户生计恢复力提升的建设路径。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具有差异。搬迁前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农户(0.166)、非农型农户(0.161)、养殖型农户(0.139)和种养型农户(0.106)。搬迁后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从高到低为种养型农户(0.376)、养殖型农户(0.365)、种植型农户(0.311)和非农型农户(0.265);2)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在搬迁后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生计恢复力提升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种养型农户(0.270)、养殖型农户(0.226)、种植型农户(0.145)和非农型农户(0.104);3) 影 响非农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子有家庭通讯费用、财务储蓄等非农业因子,影响其他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子有种植、养殖业产值以及人均旱地面积等农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居住有效提升了农户生计恢复力,但不同生计来源农户生计恢复力差异较大,应侧重从提高农户教育水平以及增加生计多样性入手,分类建设农户长远生计保障的路径。
    15  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及关联性
    周建伟,罗君
    2023, 40(5):72-83. DOI: 10.11721/cqnuj20230512
    [摘要](294) [HTML](0) [PDF 7.37 M](1161)
    摘要:
    为嘉陵江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地表覆盖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和生态风险指数(ecological risk index,ERI)评估模型、地理探测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嘉陵江流域ESV和ERI的时空演变、分异特征和关联性。结果显示:2000—2020年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增长迅速;研究期内流域ESV增长了1.50%,且高和极高等级单位面积ESV区域在流域内分布较广,水域面积增加是ESV增长的重要原因;研究期内流域ERI逐步降低,且极低和低等级ERI区域在流域内分布较广;人为影响指数与土地利用是ESV和ERI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ESV和ERI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负相关性,主要关系为高价值-低风险,即ESV较高区域的ERI较低。推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合理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加强林地和水域保护力度,对嘉陵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16  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临江河流域为例
    李文颜,邵景安
    2023, 40(5):64-71. DOI: 10.11721/cqnuj20230508
    [摘要](177) [HTML](0) [PDF 574.20 K](913)
    摘要:
    探索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污权交易机制,以期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治理提供有效思路。从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初始排污权分配、交易动力、交易机制的监督和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将农业非点源污染纳入排污权交易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初始排污权分配方面提出削减历史分配模式、环境负荷分配模式、人口分配模式、经济分配模式和基于上述4种模式的综合分配模式,并计算了重庆市临江河流域内各镇(街道)级行政单元的初始污染物分配量,并结合实际排污量求出它们的排污权可交易额。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各镇(街道)级行政单元初始污染物分配量存在差异,但排污权可交易额基本为正值,满足排污权交易的前提。上述案例分析结果初步论证了将农业非点源污染纳入排污权交易体系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内容。
    17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降雨分区的土壤侵蚀多因子综合作用分析
    胡秋宁,肖作林,刘睿
    2023, 40(5):55-63. DOI: 10.11721/cqnuj20230509
    [摘要](190) [HTML](0) [PDF 2.65 M](1031)
    摘要:
    阐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不同降雨空间分区下多驱动因子对土壤侵蚀综合作用的分异规律,为区域内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气象数据、DEM及土壤数据,采用WaTEM/SEDEM模型模拟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量,采用ISODATA聚类方法进行降雨空间分区,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多因子综合作用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08.78、109.11、86.9、47.52和21.16 t·hm -2 ·a -1 ,土壤侵蚀状况整体呈现缓解趋势,土壤发生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区域大幅减少。2) 植被覆盖度因子在高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高;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地貌类型、土壤类型、高程等因子在2010年低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较高,在2020年不同降雨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则无明显差异。3) 在高降雨区,植被覆盖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高;2010年在低降雨地区,坡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较高;各驱动因子在不同降雨区的土壤侵蚀高风险区分异规律明显。由研究结果可知,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变化明显,不同降雨区划中不同驱动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1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绍友,于晓霞
    2023, 40(4):81-94. DOI: 10.11721/cqnuj20230416
    [摘要](229) [HTML](0) [PDF 3.83 M](1167)
    摘要: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个国家级、省(直辖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全局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揭示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集聚型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在集聚尺度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强度的峰值由83 km变化至100 km;2)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个城市之间分布不均匀、分层明显,数量上川多渝少,等级上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点的高密度区居多;3) 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集群效应,核密度分布以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为双核心点,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密集区和次密集轴带;4) 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其中政策和高A级景区是影响重点村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19  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官永彬,金慧,刘淑妍,胡万俊,刘代丽
    2023, 40(4):70-80. DOI: 10.11721/cqnuj20230417
    [摘要](188) [HTML](0) [PDF 1.40 M](1018)
    摘要:
    通过研究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为重庆市在创建高品质生活与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决策参考。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检验、Markov链分析等方法探究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时空格局、差异来源和分布规律,得到以下结果:1) 2010—2020年重庆市及“一区两群”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得到改善,空间上呈现出“主城都市区最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次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最低”的差序格局。2) 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地区差异渐趋缩小,地区间差异是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空间分布不平衡的主要根源。3) 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已呈高质量发展态势,在考察的样本期内并不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4) 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分布具有邻接依赖性,不同等级状态间的转移大都发生在相邻阶段。从时空两个视角系统揭示〖JP2〗了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状态、区域差异及分布演进特〖JP2〗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
    20  三峡库区消落带3种人工种植植物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
    谭雪,董智,张丽苗,袁中勋,李昌晓
    2023, 40(4):59-69. DOI: 10.11721/cqnuj20230413
    [摘要](215) [HTML](0) [PDF 945.59 K](1056)
    摘要:
    为探究三峡库区消落带3种人工种植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在2020年春、夏、秋季节于重庆市忠县汝溪河流域3种植物的栽植地共采集了27个混合土壤样本并进行了有关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1) 3种植物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等指标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除牛鞭草土壤中的蔗糖酶以外,其余土壤样本的酶活性均在春季最高。2) 各土壤样本中细菌在门、纲层次上的相对丰度都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除Simpson指数以外,牛鞭草、旱柳土壤细菌各项α多样性指数均在夏季最低。3) 通过冗余分析可知,影响3种植物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土壤理化因子主要有pH和硝态氮、全氮的质量分数。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消落带人工修复植物土壤细菌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